昨天跑到西單看半價電影,跑到首都時代依舊少不了DQ,在一堆雜志中常見的高檔品牌專賣店外耗了會兒時間,影廳就放人了,入坐等了好一陣仍不見廣告和其他預(yù)告片出現(xiàn),跟Michael得出結(jié)論“連廣告都賣不出去呀這電影”,突然就直接開演了,嚇了一跳。
故事是就著平行三人的生活展開的,三人的生活各有各的糟心,導(dǎo)演讓觀眾一眾領(lǐng)略了三份無奈,有些大拼盤的集眾感,剛開始也有些應(yīng)接不暇。三個人物中,馬三最真實。從形象上少了其他兩位男主角眉宇間流露的英氣,委瑣、無奈的神色更多些,暴露的生理缺點和性格缺陷——急躁,耍家庭小手腕——也提高了人物說服力。劉兵是非典型的憋屈,貌似衣食無憂卻不值羨慕,相反帶來的是自嘲,潛藏在心里的壓抑卻找不到道理發(fā)泄。偏生他做的是跟藝術(shù)招點邊兒的活計,人們總是有通過藝術(shù)和向虛無的美靠近來逃避現(xiàn)實。極不飽滿的人物是販狗的四海,除了給狗做些手腳和怨恨的眼神外再無深刻印象,當(dāng)然不能三個人物都要求面面俱到了。
觀影之前看見主流評價是“不如石頭”,也有部分聲音是“沒什么好比的”
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蹈之!所以歌劇、舞臺劇在國外一直是高雅的,而中國的民間藝術(shù)是親民的,大眾化的,是生活的一種調(diào)味品,但隨著影視藝術(shù)的興起,都逐漸沒落了,文藝團(tuán)體都面臨著各種沖擊,例如相聲前幾年也遇到了危機,還好出現(xiàn)了一個郭德綱。
豫劇就沒那么幸運了,被困守在古城里的人,一旦失去了老本行,生活就迷失了方向,斗雞、賣狗、攝影、婚外情、賭博,生活永遠(yuǎn)是殘酷而卑微的,很多人都沒有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舞臺,那只有跟隨生活一起淪落。
有的人也想辦法跳出牢籠,去深圳、想出國就變成了一種途徑。
影片的整體感比較乏味,著力點分散,缺乏點力度,但對生活的呈現(xiàn)還是有哦分量的!
我認(rèn)為這部電影是近幾年中國電影的一部上乘之作。
各種各樣的矛盾、紛擾,交織在一起,最后還是要生活。一家人在一起最好,并不一定多么有錢、多么輝煌,回來吧。
看到這部電影的宣傳詞:繼《瘋狂的石頭》後又一部解壓喜劇。覺得應(yīng)該很好看,哎,又失望了,真奇怪了,最近看的電影縂讓我失望。影片的宣傳和我看完之後的感受形成了較大的落差,導(dǎo)致失望了,不過幸好劇情裏的黑色幽默還爭了些氣,好歹讓我堅持的看完了這個電影。電影裏的方言也許是和《瘋狂的石頭》最相似的地方了,我個人覺得還是方言有意思,記得有個電影學(xué)院的教授說過:"普通話是最難聽的!"想想,說的有道理?,F(xiàn)在做電影不容易,在中國做電影更不容易,還是支持一下國產(chǎn)吧!
我沒有去過大梁這個地方,
如果去,
我就去看他們的斗雞,
還真希望能看到“斗人”(由馬三斗雞不成而斗人場景而想到),
到茶樓聽?wèi)颍?br>也嗑瓜子。
河南,
這地方,
經(jīng)電影怎么一弄,
我倒是印象深刻了,
豫劇被拍的挺美,
古城的街道也夠滄桑,
淳樸的老百姓,
無奈的生活感嘆,
都是變化中的真實,
藝術(shù)逐漸離生活而去,
悲劇般上演各自的故事,
人,不再純粹,善良地各在追求,
小人物的命運在生活中掙扎得很真實,
男人與女人的思想在迷惘中行進(jìn),
誰不期待明天更美好,
尷尬的明天還在繼續(xù)著。
關(guān)注老百姓的生活,
我喜歡看。
雞犬不寧:大國 古都 小民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15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