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棒。這就是男孩的教育。
但yeni 和chala 會不會有點超越年齡的成熟,像大人的靈魂裝在兒童的軀殼里,也許這就是環(huán)境的影響。
行走是抗爭的隱喻。
關(guān)系不會因天然而比較牢固,不會因人為而比較脆弱,愛一個人由心而發(fā)。
我喜歡里面的光。
名字翻譯得太狗屎了吧,什么叫飛不起來,chala一直有可以飛的潛質(zhì)
但天才往往被體制所埋沒。
前幾天看了《感化院》,于是順勢找了一批所謂問題少年的影片。事實上,在我的世界里,問題少年從來都不存在。
這部影片值得切入的點很多,地域、宗教、教育等等,但讓我感觸最為深刻的還是教育這一方面。
有一個理論名之“標簽理論”,大概是說坐擁權(quán)勢的一方對另一方的行為、類屬貼上負面的標簽,以將這類人和另一類人予以區(qū)別,加以規(guī)制。我們通常聽到的“問題少年” 在某種程度上便是被有權(quán)力的父母、師長或是權(quán)貴人士對這些有越軌行為、不良嗜好的孩子貼上的標簽。通常認為,標簽化不是一個結(jié)果,它往往是一個過程,被貼上標簽的人從此身上背負著標簽之下的影響,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被“期待”表現(xiàn)標簽之下所應該表現(xiàn)出來的行為舉止,被貼上標簽的人會順勢破罐子破摔,心想與其已經(jīng)是這類人了,那就繼續(xù)”壞“下去吧。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世界里,所常見的對于被貼上標簽的“問題少年”的規(guī)制方法就是再教育,在中國叫少管所,別的國家或者地區(qū)叫做感化院、再教育,總之,表達的都是將這些越軌行為的問題少年區(qū)別化對待
惡劣的環(huán)境沒能擊垮這個小男孩,從他身上看不到灰心和失落,堅毅的眼神蘊含著小小的年紀卻有著成年人一般的擔當,或許在他年紀更小的時候他也曾偷偷哭泣過、傷心過,周而復始也就麻木了,在母親對她怒吼,在那個不知是否是自己親生父親的男人對他怒吼,還是警察的逮捕,他的眼神始終很堅定,充滿著憤怒。好在他人生的軌跡上出現(xiàn)了兩個閃光點,一個是他的老師,還有一個就是他喜歡的女孩。善良慈祥的老師給了CHALA無法從他母親那里得到的愛,那個女孩則是他生活的追求,是他生活中除了母親可以想念可以牽掛的人。
但他喜歡的女孩也同樣面臨戶口難題,最終要回到原先的城市,兩人最后在火車軌道邊上的離別擁抱讓人覺得無比暖心。因此這也并不是他一個人的童年“飛不起來”,他所生活的環(huán)境折射出來的是古巴所現(xiàn)有社會問題,毒品、賭博、治安混亂、人民生活問題都迫切需要解決,不然只會有更多想CHALA這樣的孩子遭遇不幸的童年。而現(xiàn)世充滿著無奈。
我喜歡這個小男孩,他長得好好看……
我還是喜歡他,在他媽媽吸毒不管他的情況下,依然愛著他的媽媽,賺錢養(yǎng)家,并沒有嫌棄他的媽媽,這是我很感動很感動的地方,一個小孩子能做到這樣真的很不容易。
其次是他的老師,“你要聽祖母的話”“她不是我的祖母……但我希望她是”。這種愛已經(jīng)不單單是師生之間了,更多的是把彼此當成了親人?!叭绻惆岩粋€孩子當成罪犯,那么你就會以對待罪犯的方式對待他?!标P(guān)于教育,是個太大的話題,但我覺得這個老師做的很好,真正關(guān)心孩子本身
這是一部古巴電影,溫暖包裹著堅硬,冷酷掩飾著恐懼。
孩子演技好得讓人擔憂,多么像上帝之城,哦,她,chala 的媽媽,電影里大人們都比孩子軟弱,她就是個軟弱的混蛋媽媽。而chala和他的朋友們像上帝。
再教育派,才是古巴社會真正無力的裝飾。“我們必須有順其自然的解決方法”,這可能不是教育屆所謂順其天性理念的簡單表達,我看到的是,他們所代表的看似合理的制度,秩序,在現(xiàn)實里的失敗,面對底層人的生存和道德困境,教育如何起到作用,這是古巴的苦悶,也是是中國的苦悶。
今天介紹的片子是來自古巴的 飛不起來的童年 Conducta (2014)
想要飛翔的少年
11歲的chala自小與其吸毒的母親相依為命
他以訓練戰(zhàn)犬為生 這種謀生手段使得他變得很暴戾
所以學校里 每當有人與他發(fā)生爭執(zhí) 通常都是以暴力的手段解決
但是除了表面上看到的暴力 更有一種倔強
年少的孩子 總是容易沖動
他們總是有很多的事想要證明給別人看
生活是很苦澀
幸好還有 交心朋友 和相信自己的老師
學校里還有一個chala很喜歡的少女yeni
這段萌生在兩個少年心里的純潔情愫
也是隨著影片的講述 一大看點
“飛不起來的童年”片名翻得不好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20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