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這部電影才知道這是Katherine Pancol的小說三部曲的第一部改編的電影,這三本小說已經(jīng)被翻譯成中文了,這個第一部叫《鱷魚的黃眼睛》,第二部叫《烏龜?shù)娜A爾茲》,第三部叫《中央公園星期一的松鼠好悲傷》。作者的寫作風(fēng)格比較輕松明快,她寫完這三部之后繼續(xù)用小說里面的人物又寫了另外三部小說叫做Muchachas.希望這些小說可以全部都拍成電影,哈哈~
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我有點不明白為什么做歷史研究就不被家人尊重呢,作為女兒說話真是刻薄,到最后還是明白了,其實女兒只是內(nèi)心氣媽媽總被人占便宜罷了。有些人說的對,不僅小孩子,成人也需要成長。艾莉從來沒有愛過任何人,除了她自己為自己編織的浮華之夢,女主角的老公也真是夠了,對自己的女人那么慘,出來混都是要還的,艾莉為她的虛榮付出了代價,喬的老公也為自己的沖動和盲目付出了代價,小喬忍耐了那么年,終于老天給了她應(yīng)得的一切,希望她以后的人生學(xué)會為自己的權(quán)利抗?fàn)?,不要再那么懦弱,被人欺?fù)
喬的大女兒哭著埋怨媽媽,恨她沒有在爸爸失業(yè)無助的時候鼓勵和幫助他。她哭著說,他的爸爸又帥又有才華,會鼓勵她自信,美麗,與眾不同。她愛他的爸爸,雖然他的爸爸在我們觀眾的眼里,自私懦弱沒有擔(dān)當(dāng)。她望著最愛的爸爸的相片,蜷縮在自己的床上默默地流淚。子女對父母的愛總會有差異,有人愛爸爸多一點,有人愛媽媽多一點。當(dāng)父母發(fā)生矛盾甚至離婚時,可能中國的小孩總會被家長逼問跟哪一邊。我就被逼問過好多次。也許因為我的父母一直吵架,所以我特別理解大女兒的心理。她顯然特別愛他的爸爸,討厭自己的媽媽。所以抓住每個機會嘲諷自己的母親,對爸爸卻非常同情,相信他會成功。
起初,我很討厭大女兒。你的媽媽為這個家付出這么多,又那么愛你,你不但視而不見,甚至故意傷母親的心。后來看到她對爸爸的死的反應(yīng),才發(fā)覺人物的真實性。同一個人,會有千萬個面孔。喬的媽媽在喬的眼里是個只會依賴有錢男人的蕩婦,而在艾麗的眼里卻沒那么惡毒。艾麗在她母親的眼里聰明美麗,而在丈夫的眼里卻自私而虛榮。我們眼中的人不過是他形象的千萬分之一罷了。
這個冬天漫長得熬不到頭,最近的陰雨連綿總讓我想起《麥田里的守望者》里的某個修辭:天氣冷得像巫婆的奶頭。
當(dāng)然粗俗。然而在青春期的沖動找不到出口時,粗俗是撕裂生活表象的最肉眼可見的捷徑。粗俗,倔強,鐵石心腸,好像這樣就顯得與眾不同。就像電影里最不討人喜歡的Hortense那樣。說她不討喜,偏偏是因為Hortense的美貌才想看這部電影——在《她》里面同樣詮釋了一個自私暴躁到讓人毫無欲望的角色。
開頭說“我去求姨媽施舍也不要過窮日子”
“鱷魚的黃眼睛”質(zhì)量保證!只是因為影評超了六個字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2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