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很有意思的電影,不靜靜心心的時候根本看不進去,看進去了又覺好像胸口堵著一口干干凈凈的冷氣,帶著點草木氣息帶著點動物的味道,上不去下不來,冷冰冰的卡著,讓人難受的厲害。這種堵著的感覺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有幾分相似。
看完影片我特意的查了薩米人的資料,他們被稱作歐洲最后的土著,也是全世界人最少的土著。和全世界所有的土著一樣,他們的文化語言和生活方式都和這個現(xiàn)代化的高科技社會無比的格格不入,就像當年的印第安人,落后于西方資本主義,卻又驕傲的昂著頭顱
北歐原來也有所謂原住民的,我傻了吧唧以為那些高高的麥色頭發(fā)的北歐帥哥都是北歐特產(chǎn)呢,咳咳~~~原來就算在高福利就那么幾顆人的北歐也要歧視原住民,真是奇怪的人性。這是一個北歐原住,某游牧少數(shù)民族女孩的成長史。稀有卻被歧視也是可怕的,我們想著的是如何特立獨行,她想的是如何融入多數(shù),我們想的是去感受大自然,她想的是逃離那個以天為瓦,以山為床的家。電影整體風格一如北歐片一貫的冷冽,少女的表演外冷內(nèi)熱,可以感受到她倔強表情下噴著火質疑人生的內(nèi)心。
哪怕過了一輩子,艾拉·瑪雅依然以自己的民族為恥,希望撇清自己與拉普人的關系:不愿參加妹妹的葬禮,不愿參加給鹿剪耳標的儀式。唯一的愧疚來自影片最后艾拉·瑪雅對棺材里的妹妹呢喃的一句“請原諒我”。
薩米人臭,身上味道難聞;薩米人腦容量小,薩米人蠢;薩米孩子的學習水平跟不上挪威孩子的學習水平;科學研究證明,薩米民族無法在城市中生存......“薩米人”的民族身份是以上所有論斷的“因”,我為存在這樣的民族偏見感到悲哀。
但同時,艾拉·瑪雅也并不是一個討人喜歡的角色,對她,我好像就是同情不起來,哪怕知道她自己可能也很無奈。
她自私,他妹妹說的沒有錯,她只會為自己打算。上學伊始,她就為自己能夠說得一口流利的挪威語感到驕傲。因為在老師表揚她的時候,她情不自禁又極力克制的笑容完全背叛了她。她大概從一開始就知道,自己的民族低人一等,只有成為或者裝得像挪威人,才能贏得尊重。她自私也許真的只是自私,但也有可能是無可奈何,因為除了她,其他的薩米孩子始終“心甘情愿”地帶著自己的民族枷鎖
薩米族,又叫“拉普人”,被稱為歐洲“最后的土著”,生活在北歐北部,是以馴鹿為生的游牧民族。
薩米族總人口不到7萬,是世界上人數(shù)最少的土著民族之一。雖然人口較少,但薩米人有自己的語言、民族服裝、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有本民族特殊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背景。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nèi),瑞典、挪威等國以強制其接受教育等方式試圖同化薩米人,官方甚至禁止在學校和公共場合使用薩米語。影片就是以這段歷史為背景,講述了薩米少女艾拉·瑪雅為了融入主流文化和民族決裂、狠心斷根的故事。
<圖片1>
影片以倒敘的方式展開,一個叫Christina的白發(fā)老太太坐在車里,她的兒子開著車,孫女坐在后排,他們正去往某個地方。
兒子:(打開音箱)這是你家鄉(xiāng)那邊的音樂,我和桑娜特意買給你的。
【一首女聲民族吟唱曲響起?!?br>Christina:(冷漠、毫無反應)那些人和我無關。
兒子:你能聽懂她在唱什么嗎?
Christina:我不愛聽。那里的人太吵了,愛偷東西,嘴里沒一句真話,總之招人討厭。
<圖片2>
他們要去Christina的家鄉(xiāng)
“薩米之血”爆炸好看的劇情片 我又冷又孤獨,她也是。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2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