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抽閑看了一部電影《羅莎媽媽》,當時讓我對這部電影感興趣的是在菲律賓本土拍攝,而且在戛納國際電影節(jié)獲得金棕櫚獎提名,看完之后果不其然。
首先這部電影在馬尼拉的貧民區(qū)拍攝,里面的很多細節(jié)都展現(xiàn)出了貧民區(qū)的貧瘠,我的第一反應(yīng)就是演員本色出演哈,看到這些相當熟悉的街區(qū),想到當時自己也從某些類似的街道多次經(jīng)過,但是他給你的感覺就是在一片窮困潦倒的地方有一群精神食量豐裕的人。雖然物質(zhì)匱乏,由于信仰的問題,他們安于貧困,樂活其中。他們可以吃一些我們無法下咽的食物
本來以為是講堅強的母親的故事,沒想到是描述菲國的法制如此黑暗。
片中剛開始警察逮捕他們,要20萬贖金的時候,還以為是開玩笑,沒想到最后是真的。勒索的如此理所當然,警暴的如此光明正大。
小兒子打電話給羅薩媽媽,說在餐廳找不到她說的那個人之后,媽媽說,你們自己想辦法。
想象不出,到底是要多有承擔力的小孩,才能去面臨這種困境。哥哥姐姐弟弟三人用自己的方法籌錢(雖然弟弟的方法讓人意想不到,但是不是菲國很常見不得而知),看的讓人很是揪心,但誰也沒崩潰掉,顯然
窒息。那種悶熱潮濕骯臟和絕望,透著銀幕直接透了過來。
生理上都是。4月北京的西壩河一家電影院里,喘不過氣,出了一身的汗。
簡陋的手持偽記錄的視覺呈現(xiàn),卻配上細膩鋪陳的配樂,對比鮮明,很特別之感。
前一個小時特別棒,搜捕戲之后就陷入緩慢,孩子們走來走去,也有些審美疲勞。
除了羅莎媽媽,其他角色都頗顯蒼白,尤其貪污警察們,基本就是個功能性擺設(shè)。孩子們也都長得太好看了,各種出戲。小兒子格外演得差,跟同性戀大叔的對話眼神兒完全對不上啊。
不太喜歡兩次觀看“幸福一家”的路人的鏡頭
布里蘭特·曼多薩,這個擅長通過平凡人物刺穿社會,劃開一個整體,拉開一個側(cè)面,讓你看到一個現(xiàn)實群像的菲律賓導演。
他的新作《羅莎媽媽》再次震撼了胖哥!
布里蘭特·曼多薩先后以《情欲按摩院》、《強強》、《男孩看見血地獄》等多部影片閃耀各大電影節(jié),被世界影壇所熟知。
他憑借《男孩看見血地獄》入圍戛納金棕櫚獎,并獲得了最佳導演獎桂冠。
這次,他的新作《羅莎媽媽》提名69屆金棕櫚獎,并把女主角賈克琳·喬斯捧為了戛納影后。
《羅莎媽媽》的故事脈絡(luò)非常簡單,它的神奇之處是,在有限的空間和時間里營造出了一種觸及社會各個方面的,無限擴展的外延能力。
影片發(fā)生在馬尼拉的底層居民街道,警察局,女主角羅莎的小店鋪,多為狹小、局促的空間;
整個故事的時間也縮短到一天兩夜。
《羅莎媽媽》最厲害的地方就是不斷縮小,不斷舍去,不斷以微小的切口進入龐大的社會。
為了營造各種“小”,影片采用了手持攝影,雜亂的人群,晃動額鏡頭,悶熱潮濕的天氣,羅莎的整個世界都處于風雨縹緲的不安中。
《羅莎媽媽》豬血腸和雞大腸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36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