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富汗少年用兩個氣球換了泡泡糖,結果兄妹都沒謝謝,拋下了阿富汗少年,
我一直期盼著,快回來感謝,一直期盼帶他一起回家過個年。結果沒有。
估計導演是阿富汗人,想表達 現在的伊朗忘記了曾經幫助過他們的阿富汗人。
軍人那幕:車費是300元,我以為結局是女孩想請軍人幫忙撬開柵欄。然后買一條金魚 然后把剩余400元給軍人,300元車費 100元買些禮物糖果給軍人的妹妹。雖然女孩回家被父母打了,
但是她心里開心。 呵呵!
最好的電影就是讓觀眾一起思考,而且是反復思考
當影片結尾那個意味深長的鏡頭定格于屏幕,隨之而來的則是無邊無際的思考,占據著我的腦海;白氣球便如同一粒白色的棋子,一子落定,卻控制了整部影片的“棋局”。
應該說,這是一部地地道道的東方電影,因為它蘊涵了東方人的智慧與哲學。伊朗電影之所以能在近十年來令西方人拍手叫好,原因便有此一種。阿巴斯爐火純青的編劇加上后起之秀潘納希獨特新穎的視角,呈現出來的是一場精妙絕倫的影像對弈。非職業(yè)演員的運用獲得了純真質樸的“實利”;各類人群與各種方言的穿插取得了廣有深度的“外勢”;眾多細節(jié)為故事之外提供了無數可以拓展的“劫材”;場面調度及影像節(jié)奏的精準把握最終完成了從客觀到主觀的“騰挪”。
這說的有點跑題了,還是回到電影本身。影片是從小女孩想得到一條金魚展開,到阿富汗男孩帶著白氣球悵茫離去收場。故事的主線既不是金魚也不是氣球,而是愿望;但這絕非指某人單純的愿望,而是具有社會性、道德性等廣義辯證思維下的愿望。個人以為,竹桿成了真正的主角,它一頭連接著小女孩的率真,另一頭卻是我們絕不可忽略掉的同情
白氣球:真善美如果沒有顏色之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