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掉進下水道的500塊紙鈔,一條金魚,倆兄妹,形形色色走過的人,僅僅這些元素就構(gòu)成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太簡單了,簡單到我甚至覺得我只是在看一部兒童片,世界對大人是不完美的,但對小孩子始終是友善的。
我甚至在心里偷偷腹誹,遠沒有《小鞋子》拍的好呀。
后者影片里濃濃的親情以及生活的美好向上在這里只拿了支筆輕輕的做了下白描,字還沒有成型就急急的逃開了。
但影片放到最后,我突然就發(fā)現(xiàn),我并沒有看懂它。
少年寂寞的坐在下水道前等著兄妹,白氣球在竹竿頭頂寂寞的隨風舞動,有行人形色匆匆,不予理會,也有人走近搭訕,忙于生意。這些都不是他想理會的事。
然后鏡頭緩緩拉近,小女孩終于抱著心儀的金魚站到少年面前,但不足兩秒鐘,倉促跑開。
最后的畫面就定格在白氣球上,阿富汗少年偏頭捕捉著兄妹倆跑開的身影,滿是迷茫。
身邊的人來了又走,我們短暫相識然后分開,一切理所當然。
在這個等待新年鐘聲的寂靜城市里,只有少年想不明白為何兄妹倆抱著金魚一聲不吭一走了之。
這也是我們從來沒想明白的世界。
我是不喜歡小孩子的,唯唯諾諾一籌莫展無辜無奈又焦急的樣子,明明犯了錯卻又不能批評,因為他們也是無心之失,或者說他們的能力有限只能如此。在成人的世界里微不足道的事情,對孩子來說卻比山還重。影片的ianban部分我看的心里堵得慌,甚至有些討厭小女孩,但隨著劇情的發(fā)展,我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她不過是太開心丟了錢而已,她不過是個孩子,她不過想要一條金魚,她又做錯了什么呢?比起苛責她,更多的我開始理解她,她焦灼又無助,卻努力地想辦法把錢取出來。
哥哥知道妹妹把錢掉進水溝之后也沒有一昧地責怪她,而是和她一起想辦法,我被這種兄妹情深深地打動了。
看完這部電影,感悟有三:
導演是一個特別會講故事的人,在一部一個多小時的電影里,去講述發(fā)生在一個下午的故事,只是通過小女孩要錢---買金魚---丟錢---找錢,就把那么多素不相識的人拉到熒幕里,展現(xiàn)了人情美人性美,同時還能讓我們看到這個民族獨特的風俗風情以及當時的生活狀況.故事節(jié)奏時急時徐,既不會讓人瞌睡,也不會讓人只是盲目跟著影象走而來不及思考.
接著講人性.可以說主角小女孩,還有她的哥哥,舞蛇的大叔,那個幫她找錢的大媽,退伍的士兵,賣氣球的男孩都很真實,每個人的出現(xiàn)都合情合理,在人與人發(fā)生接觸的時候都有一個從陌生芥蒂到理解同情的過程,這是現(xiàn)實一種,但都表現(xiàn)了一種相當樸實毫不夸張的美感,很有說服力.
紅氣球和白氣球,兩部電影我刻意地放在一起看。結(jié)果這部由阿巴斯編劇由其助
手執(zhí)導的伊朗影片白氣球,個人甚覺終于難堪與大師媲美。
以前波伏瓦講到美國的文學時曾說,“寫實主義的作品飄洋過海到達另外一個國
家,會蒙上一層虛假的詩意色彩“,很可惜,我覺得目前的伊朗電影愈發(fā)刻意朝
這條路走了。原本屬于伊朗藝術(shù)電影的純真與苦難,宗教與人權(quán)的自然申訴漸漸
變得刻意而且模糊。尤其是兒童電影,雖然孩子的臉孔依舊天真無邪,實際卻是
漸漸把孩子布置在大人想象中孩子應(yīng)該走的路上,而忽視孩子自己的想法了。
譬如影片中兩個孩子為了從下水道溝槽里拿回買金魚的錢,僅僅為了表現(xiàn)弱勢群
體被社會忽視的現(xiàn)狀,導演把孩子硬拋進了大人世界的俗套。有些多余的彎路其
實孩子是并不會想起去走的。孩子其實往往從最簡單最直接的眼光解決自己的問
題,這點影片的拍攝者并沒有意識到,反而從大人的眼光,拍出了一部隱喻頗多
的大概是奉獻給國外觀眾的參展影片。
字數(shù)超了,不讓發(fā)短評。不耐煩寫長評,就這樣吧
————————
愛這部電影愛得死去活來。
所有情節(jié)都安排在新年到來的一個多小時里(近兩小時),伊朗編劇真敢干!
女孩提前穿上了節(jié)日新衣,卻心心念念不符合他們家消費水平的金魚。她的哥哥衣著破爛,被指使著跑來跑去買東西,擦鞋子,而且新鞋因為妹妹要金魚而泡湯了…他們家是重女輕男嗎?
爸爸自始至終沒有出場(在浴室洗澡),媽媽做節(jié)前大采購,小女孩油鹽不進要金魚,后來媽媽給了家里僅有的五百元
一派對內(nèi)祥和中的純白氣球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5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