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觀影《蘇菲的抉擇》
講述從奧斯維辛集中營出來的波蘭女性蘇菲
認為自己害死了父親和孩子而無法原諒自己
最后因愧疚和同居男友內森雙雙自殺的故事
蘇菲在人生中經歷了幾次艱難的抉擇
父親與善良,她選擇了善良
兒子與女兒,她選擇了兒子
內森與斯丁格,她選擇了內森
最后選擇和男友走上“自殺”這條不歸路
也許只有這樣靈魂才能得以解脫吧
電影里印象最深的臺詞是
『 鋪好這張寬大的床
讓它令人敬畏——
躺在床上等待審判日破曉
美妙而公正
把它的床墊擺得筆直
把它的枕頭拍圓
昨日一口氣看了三部電影。夜晚,看的是梅麗爾斯特普斯的老片《蘇菲的選擇》。這的確是一部好片。看到一半時我忍不住給獻發(fā)短信。前半部分,我看到的是理想,而理想都是美好的。內森和蘇菲在房間里穿著夸張的衣服隨著音樂狂熱的舞蹈;三人在游樂園里肆無忌憚的大叫;內森和蘇菲依偎在床上讀著艾米麗狄更斯的詩句,外面雨聲淅瀝;內森對著鏡子激昂澎湃的指揮著恢弘的樂曲;深夜內森帶著兩人來到大橋,從包里掏出酒杯和香檳,站在高處大聲的說:這座橋,那么多美國作家站在上面冥思著可以表達美國人思想的辭藻,看著這片土地,來自東面的惠特曼夢想著他自己國家的未來并把這寫下來,我們歡迎斯丁格走進這個滿是卓越前輩的“萬神殿”。他們的詞句為我們大家所熟知而流芳百世。我跟著他們一同快活。生命的節(jié)奏如此輕快,好像加上一對翅膀就能飛騰起來。
可內森說,蘇菲,為什么你不明白,我們就要死了。
慢慢的,我明白了??鞓凡皇巧娜?。后半部分,我看到的是過去,而撥開的層層真相殘酷備至。蘇菲的童年并不如她自己表述得那么快樂。在集中營的生活
斯丁格愛她,要給她全新的生活,可是她知道,她明白,他太年輕,承受不起她的那些過去,她給了他身體,但是把靈魂給了內森。
一對愛得熾熱難舍難分卻又不免互相傷害的情侶,或許只是因為感情放得太足,才會有這樣的跌宕起伏。
如美玉般的女子,心甘情愿的回到危險愛人身邊。當他們躺在床上靜靜地長眠,一度恍惚,覺得那分明就是個夢。
戀愛的苦與樂,并非那么的真實,而這種真實,一方面是麻痹自己,一方面是求得解脫。
經歷了那樣的一切后,還怎么能理直氣壯的去接受生命中本來美好的存在
蘇菲的困境在于她的身上模糊了那條本該清晰的界線,一條無論于自身或者他人皆準的“道德線”。 苦難的經歷者往往通過對于苦難的言說完成對于逝者與自身的勉憶,同時履行歷史的判決權利。可蘇菲不是,至少在她的視角中,自己不是一個無辜的受害者。
二戰(zhàn)后,離開集中營的波蘭人蘇菲移民到美國,在一次圖書館尋找艾米莉·狄金森詩集的途中結識了同樣從集中營逃離的猶太人內森,逐漸發(fā)展為伴侶。他們說笑、他們擁抱、他們上一秒還愛的死去活來,下一秒便吵鬧得不可開交,他們是萬千普通又有趣的情侶的一員
她是納粹的犧牲品,又是納粹的后代;這種尷尬的身份使得她始終游離于罪人和無辜者之間,掙扎于良心的困境。
梅麗爾斯特里普(MerylStreep)出演《蘇菲的選擇》時33歲,和我現(xiàn)在一樣大的年齡,我對她的印象從不是她有多美,那種鐫刻在角色里的俗稱演什么像什么的勁兒,好像在其她什么人的身上都沒有發(fā)現(xiàn)。這么用力用心不著痕跡的表演,在梅姑本人而言,也應是一生一次吧。電影中她飾演的蘇菲初學英語,蹩腳的腔調我居然還很喜歡。
想偷懶從網絡上選出一篇影評來放這兒,無奈沒找到心宜的,這種現(xiàn)象以前鮮有,我自己貌似也不在一個寫東西的狀態(tài),但還是留下點痕跡吧。
有一個建議:看電影之前別看劇透或評論,對這部不適合(相反不少電影我是在完全劇透下看的,比如《公民凱恩》)。以為是部三角戀或者勵志片什么的,是的,我在看電影之前連基本的簡介都沒看(來自友人推薦),這部二戰(zhàn)題材的電影,如同所有別的同題材一樣(如《穿條紋睡衣的男孩》),看了讓人錐心地難受,卻還是忍不住要看下去。
不是每個意志強大的人都能超越自己的過去的
彼特·麥尼科作品,蘇菲的抉擇——最后的抉擇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74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