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閃著光的細節(jié)難以言喻。臉龐或深或淺,有些明媚另一些復雜,但無一不生長著那些跳躍過的光和時間。但是結構上可能可以更好,如果讓受訪者自己來選擇拍攝的樣式,選擇象征自己的重要時刻呢?……但或許這樣就介入得太深…瓦爾達尊重了他們隱藏的愿望,以及尊重了人和人必要的虛偽?(另外也有預算的籌劃安排之限制吧)所以本片最終只是浮光掠影的旅行,但是創(chuàng)作者對此坦誠了嗎?看來并不是,中間仍然存在有意義的強行賦予,但是并不追求也做不到意義賦予的連貫性,似乎只是習慣驅動的意義賦予行為
不是什么有深度的電影愛好者,對法國新浪潮也沒什么了解,只想記錄一些關于此電影的記憶點,零零散散,不成文章。
瓦爾達奶奶說這部電影是“深度法國”,關于各地村莊的小人物、勞動人民,通過影像和畫面展示他們高大的一面,但我記住的卻是法國人民的浪漫。
兩位藝術家漫游法國,將所見所聞都印成相片,做成海報,記錄成影像,以藝術的形式展示出來,看這部電影之前,我想它大概會有些無趣,但并不是這樣,這電影美麗而有趣,其中的浪漫氣質不只來自藝術家,也來自那些普普通通的法國人
《臉龐,村莊》是一部上映于2017年的法國紀錄片,導演是法國國寶級導演阿涅斯·瓦爾達,這個滿臉鄒紋,身材矮小的老太太在執(zhí)導這部紀錄片的時候自己88歲高齡,在她的身上仿佛有無窮無盡的靈感和奇思妙想,即使88歲也不曾停下腳步,依然堅持堅定自己熱愛的事業(yè),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與她合作的是一個33歲的街頭藝術家JR先生,JR對于瓦爾達所執(zhí)導的電影非常認同,而瓦爾達對JR的藝術造詣更是贊不絕口,兩個人雖然相互仰慕,卻從未見過面。
直到JR主動去拜訪瓦爾達,他幫瓦爾達拍了照片
兩位藝術家駕駛著小貨車穿越法國的村莊,以當?shù)仄胀▌趧诱咦鳛閷ο?,一路拍攝下所遇到的那些人,然后將他們的巨幅肖像畫粘貼在他們工作和生活的地方~
礦工街區(qū)最后一位居民,小鎮(zhèn)咖啡店的女侍,一人耕種800公頃土地的“孤獨”農(nóng)民,人們在被遺棄村莊的一日相聚,一輩子穿梭于鄉(xiāng)間的老郵差,不剪山羊角、不用機械擠奶器的女廠主,工作在碼頭的工人以及將工人的妻子帶到?jīng)]有女人的碼頭上,未能相見的老朋友,曾經(jīng)光影的些許回憶,JR將瓦達爾的眼睛和腳打印出來粘貼在火車上,讓它們代替她去了她未曾到過的遠方…
可惜當年路易十六時期沒有照片,不然他在獄中感嘆是伏爾泰和盧梭摧毀了法國時,就應該給他拍張照片,為《臉龐,村莊》這部電影作個序,看這部電影也很偶然,看到一篇講小米手機《人間3萬秒》視頻活動的文章,文中順帶提到了一嘴這部電影,作為法國的紀錄片可能開頭平平無奇也是一定特色,人們在車廂里用自動快速照相機拍出了咬面包的巨大照片,形成一長串藝術墻還是正常的行為藝術紀實,但慢慢拍照好像不止拍照本身,它想在述說一些事情,對城鎮(zhèn)化變遷的祭奠,對先人的緬懷,對人類與動物相處的拷問
這個陰沉的下午,我在電腦上點開紀錄片后,便順手拿著手機刷起了資訊。
數(shù)十分鐘后,當我意猶未盡地放下手機,一抬頭,發(fā)現(xiàn)竟站在一條鄉(xiāng)間小路上。四周雖然只有植物和泥土,仍有微妙的陌生感源源不斷在滋長。
“這是哪一出?”
正當我茫然四顧之際,不遠處傳來汽車的聲音,我連忙站在路邊高舉比著大拇指的右手。一輛裝著四個輪子的巨型“拍立得”在我面前停了下來。
“要跟我們去拍照嗎?”一個戴著墨鏡和黑色禮帽的外國男人搖下車窗,微笑著說。
“拍照?”
“讓我興奮的是偶遇的人和事物
【臉龐,村莊】臺詞摘錄 · 我出生在一顆星星的庇護下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19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