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許多人的生活方式:下班—回家—四堵空墻(對生活躺平)
教育產業(yè)化以后,教育與年輕人的命運是什么關系?找到自己,用寫作建構自我
讀本科貴,讀??撇桓市?br>分水嶺:源頭活水 工業(yè)廢水(可能會更理解讀二本、專科的學生,也會更好地看待自己,每一個人都值得被尊重)
以前男生追異性時的自信,對年輕生命力的確認,張揚,現在被遺棄感(不值得)、缺乏意義感
應試教育+家庭成長背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造成我們這一代
不用對錯來衡量,也不會從道德層面來衡量
別人問你學這個專業(yè)是干啥的
《切片計劃》對本集的評論,讓我有了看這集的沖動。
意外的很喜歡,對寧浩幾乎所有的發(fā)言都感覺認同。
這集其實亮點很多,寧浩對于二戰(zhàn)后“人,人道”被供上神壇的懷疑,許知遠和寧浩對于藝術發(fā)展史的辯論,都很有趣。
許知遠的很多問題都有被回避,但是我不覺得其中有不真誠,而是寧浩提供更多的解讀性,用完全不同的視角去闡述同樣問題背后更多的可能性。
許知遠糾結于大環(huán)境對人的”規(guī)劃“,而寧浩更愿意理解為”人“渺小下的用力求生存,在這個層面,意義和一切的東西都被消解了
《十三邀》在我心目中是好節(jié)目,最有樂趣的是看許知遠在一次次真誠的談話中失靈,正是這失靈的瞬間,讓人看到“許知遠”這個思想主體的缺憾美,而這,正滿足我對“人”的真實狀態(tài)的期待。
以他采訪何多苓那一期為例:當許知遠用既往的知識、經驗和理性思維去涵蓋何多苓的經驗時,他的意圖和整個框架都失靈了。類比的話,有點像勤懇的牧人趕牛需要很大力氣和陣仗,但對經驗十足的牛仔而言,一只套頭索輕松就可以搞定一群牛。何多苓就是靈巧的牛仔,他松弛、充滿靈性和美感
看了葛教授這期,如鯁在喉,不吐不快。沒想到都這年代了,高校知識分子里,還有河殤派、恨國黨、民國粉,看來思想鋼印可太難去除了。
讀書人這類物種,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自身沒有生存能力,從來都是靠為統(tǒng)治階層愚弄百姓謀得稻粱,最高理想就是為帝王師,深度依附,屬于被豢養(yǎng)一族。因此,讀書人的性格特點就是,騎墻多變,睚眥必報,恨人有笑人無,不養(yǎng)我就咬你。
始皇帝千古一帝,就因為坑了四百多儒生,被讀書人罵暴君罵了二千多年;康乾盛世拓疆300多萬平方公里,文字獄殺了一百多反動文人
“十三邀 第六季”SE06寧浩|我晃我的樹,你玩你的石頭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23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