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美式黑色電影,絕不會這樣零散瑣碎,不會拍著一條線索突然又跟著某個人物展開去了,只有在特呂弗的電影世界里,才能這樣無拘無束、突破所有常規(guī)的枷鎖。經(jīng)過精心修飾的電影,不會將任何不輔助于敘事的內(nèi)容遺留下來,特呂弗不同,他要拍的是人、是環(huán)境,而不僅僅是故事。
反傳統(tǒng)的另一面體現(xiàn)在每一個人物都是非典型的。
主角鋼琴家優(yōu)柔寡斷,面對心儀的女孩會手足無措,在心魔的驅(qū)使下說謊自保,懷揣著過去的痛苦企圖開啟新的生活,又陷入重復的輪回。在一次又一次的重擊下,他的身心已如破碎的鏡面
查理在酒館當默默無聞的鋼琴家,而麗娜也愛著他,肥膩的老板愛而不得。他很害羞,她也害羞,不牽手。開頭他哥哥找他,哥哥因為私吞同伙錢被追殺,而他雖然冷漠卻在門口幫了他逃走,卷入其中。兩個人綁架他和麗娜卻被交警救了,而他倆去她家她才表白,并且大段回憶過去。當年他是著名鋼琴家,而妻子其實為了簽約與老板睡,而他在成為大鋼琴家后的自豪讓妻子嫉妒,最終她坦白自殺,他大受打擊,化名查理潛入酒館清潔工、然后看見有鋼琴開始彈。她知道這一切,想和他走??伤麄?nèi)フ依习逡べY,老板吵架,打架
雖然看到現(xiàn)在最喜歡的還是《四百擊》,可是《射殺鋼琴師》也是動人的。
我不曉得是不是因我是一個常常偏離主題的人,所以看得最動心的地方,是在農(nóng)場里,鋼琴師和兩個古惑仔哥哥回憶過去。他作為一個天才音樂兒童被帶離農(nóng)場,然而最終他又回來,作為一個殺人者,姑且不論是自衛(wèi)還是別的啥。
好像一切都是注定的,無論你逃離多遠,都會把你帶回來。而且是彈簧式的,你掙得越用力,回來的就越徹底。
你所走的路,看似每一步都在遠離家鄉(xiāng),可是其實,每一步都是在引領(lǐng)你返回家鄉(xiāng),返回母親。真的呢。
1960年,正值法國電影新浪潮的黃金時期。法國導演弗朗索瓦·特呂弗可以說是當時備受矚目的電影藝術(shù)家之一。比起《四百擊》來說這部《射殺鋼琴師》可以說是最名不見經(jīng)傳的,但絲毫不能掩蓋這部電影的藝術(shù)造詣和意義深遠.片中不僅涵蓋了對法國社會的暗諷還有對人性愛情的思考.
片頭以一段月夜追逐戲拉開序幕,片頭用了一段快速連續(xù)剪輯,車燈,人物,道路的混剪讓人應(yīng)接不暇,極具作者電影風格,薩洛陽為躲避追殺而尋求哥哥鋼琴師查理的幫助,查理幫助弟弟逃走.寥寥數(shù)筆就將人物關(guān)系樹立起來了,簡潔利落.
《射殺鋼琴師》無限回味的犯罪片 看似不自然其實是在反抗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