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Laura改編自Vera Caspary的同名小說,二者的顯著不同首先體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上:小說分為五章,依次是Waldo視角的敘述、Mark視角、Shelby向Mark所作的案情聲明、Laura視角、最后再回到Mark視角。而影片中僅有Waldo視角的閃回,而后便進入客觀視角的敘述。這樣的選擇影響了影片的整體風格與人物塑造,與小說有了更深層次的區(qū)別。
三個主人公的第一人稱敘述,使得小說展現(xiàn)出人物豐富的心理活動,也因此更側(cè)重于心理分析;而Otto Preminger執(zhí)導的影片則側(cè)重于謀殺案件中的懸念。事實上
關(guān)于愛戀的兩個教訓
文/caesarphoenix
對于色彩缺失,黑白片時代的電影努力以光線之美彌補,呈現(xiàn)出干凈細膩的風貌,后來彩色片大多無法企及。按照巴贊“完整電影”的觀念這是由于某種缺憾所帶來的畸形發(fā)達,但這種精心打造的態(tài)度還是讓人贊嘆。
二十世紀??怂钩霎a(chǎn)的這部《羅娜秘記》在眾多黑白片中畫面也堪稱精致,它和1945年的《伊凡雷帝》屬于一個時期的作品,比較一下會很有意思。
兩部影片畫面都極富美感,《伊凡雷帝》偏重于人物造型美,《羅娜秘記》更注重結(jié)構(gòu)布局之美?!兑练怖椎邸分赜谇楦兴枷氲摹霸V說”,《羅娜秘記》更接近于呈現(xiàn):講一個懸念迭起的故事。
結(jié)果就是《伊凡雷帝》這樣的影片如今已見不到了,只能作為電影史上一個特別的樣式供人觀摩,而《羅娜秘記》代表的經(jīng)典好萊塢模式雖幾經(jīng)改造仍是世界電影主流,被時間證明是難以超越的。
屬于觀眾的,才是屬于不被遺忘的。
---------------上面請忽略,下面是正文---------------
《勞拉》的敘事很特別,攝像機跟隨的“敘事人”可以較為隨意的變換。
影片1944年上映,是一部愛情懸疑黑色電影。影片從一名美麗的廣告模特兒羅拉的神秘死亡調(diào)查展開,負責這個案件的警探麥克在調(diào)查有關(guān)人等時,從專欄作家華度的口中知悉羅拉過去的很多事情,因而對羅拉家中懸掛著的一幅畫像產(chǎn)生了很多幻想。沒想到羅拉根本沒死,他們發(fā)現(xiàn)的尸體是另有其人。影片透過風格化的敘事、緊湊的氣氛、黑白鮮明的攝影以及幾位主要演員的精彩演出,構(gòu)成了一部流芳百世的黑色精品。
藝術(shù)創(chuàng)作中的“視角”意識是分析一個藝術(shù)作品非常重要的切入點。納博科夫的《洛麗塔》中獨特的敘述視角,所形成的強大表意,造就了藝術(shù)史上最著名的“誤讀”,可謂是一段傳奇佳話。
記得曾經(jīng)看波蘭斯基的《鋼琴家》時,主人公的哥哥被納粹抓走了,他托付給一個官員去政府部門找他哥,那時猶太平民不能進政府部門,所以主人公在外面等。如果是一個二流導演的來處理這場戲,鏡頭可能會要跟著官員進到政府部門內(nèi)部了。但波蘭斯基卻把鏡頭停在了男主角身上,這樣處理營造了一種懸念感
Technically brilliant: well-paced, well acted, with excellent, well-lighted black-and-white cinematography. This movie is proof that high production values CAN save a lack-lustre plot.
What a plot it has, too! Implausible in development, with numerous loose ends (what did the inspector achieve by taking Laura away as arrested?), and laughable characterization (the mysterious fashion in which the inspector falls in love with Laura, and how did Laura acquire the social grace that charms so many sophisticates?). But the crispy pace saves it all: the nonsense is never given a chance to sink in!
《羅拉秘史》A twisted mystery thriller
轉(zhuǎn)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