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本人認為這個是最好的漫畫改編/超級英雄電影了(看了片名,海報,差點錯過了)。個
人認為比TDK要好,因為這部電影/漫畫的世界觀很成熟(像黑客一樣),比TDK要大氣。
2 每個人物都很深刻。神一樣的Manhattan,永不妥協(xié)的羅夏,野望自負的法老王,亦正
亦邪的笑匠,性情中人的絲鬼2代,很大眾化得夜梟2代。每一個人都很真實可信且個性
鮮明,做到這2點真的很難。這也包括了幾個老一代的英雄。
3 背景很贊,基本覆蓋了整個冷戰(zhàn)時期的美國,JFK的被刺(片子里MS影射是尼克松指使
笑匠干的),越戰(zhàn)的勝利,尼克松的四次連任(基本等于獨裁,水門也沒發(fā)生),對核戰(zhàn)
的恐懼和幻想。這一切都YY得合情合理,原作者的大局觀實在不錯。這樣的漫畫在冷戰(zhàn)末
期還能出版,真是。。。不和諧啊。
4 畫面 配樂。 大部分布景有點《SIN CITY》或者《銀翼殺手》的那種朋克感覺,昏暗,
陰冷,配合羅夏那低沉聲音的旁邊,很有感覺。歌和配樂和每個場景配合的很好,
本來,我想把這篇文章起名為《超人的孤寂》,借用李偉才先生一部科幻作品的名字。但這名字套在《守望者》這部漫畫改編的電影上其實大有問題:首先,原作者阿蘭?摩爾筆下的這些漫畫人物與超人、閃電俠、蜘蛛俠、蝙蝠俠等漫畫英雄大相徑庭,根本稱不上超人,他們中的絕大部分沒有任何超能力——順便介紹一下,阿蘭?摩爾在美國是個神一級的人物,有很多導演、明星、歌手都是他的超級粉絲。他是唯一憑漫畫(其實叫圖畫小說更合適)奪得過雨果獎的人。2005年美國《時代周刊》評選出自1923年創(chuàng)刊以來的100部最優(yōu)秀
有一個老笑話,老得只有你的爺爺聽了才會笑。
說有一個人重度抑郁,去看心理醫(yī)生,醫(yī)生告訴他,說你的情況很嚴重啊,基本上吃藥和心理輔導都無效,但是治療起來也很容易,這個城里有一個最好的小丑,只要你去看了他的演出,即使你再憂郁都會變得心情愉快。
“但是醫(yī)生。。。我就是那個小丑啊。。。”
恩,你果然沒有笑,這是一個傳統(tǒng)型的簡單的直接制造矛盾的笑話,就是那種你聽到前面就知道他將要這樣來制造笑點的那種笑話。
一個無聊透頂?shù)墓适?。我當初也是這樣想的。
即使掌心多出一根刺,沒有刺痛便懶知。
當羅夏夜探喜劇演員的墓地,在墳頭用慣有的波瀾不驚的情緒,低沉沙啞的聲音,把這個笑話娓娓道來的時候,那早就知道的結尾一抖出來,我居然渾身發(fā)麻。單這一點已經足夠《守望者》成為一部牛逼的電影。
這樣一個簡單粗暴的矛盾,作為笑話來講完全不入流,顯得缺乏機智,但又是誰要拿這種讓人欲哭無淚的無理沖突來當笑話。
除非你承認,或者說你雖然不承認,但是的的確確是在幸災樂禍。
對《守望者》我一直是心懷著敬畏,或者說是有點畏懼。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感覺主要是兩方面的原因,首先就是因為它將近四小時的片長。
記得前些年有一段時間在朋友家借住,有天晚上他依到沙發(fā)上打開電視開始放《守望者》的電影,我沒跟著一起看。后來說到《守望者》時我提起這件事。他說‘我有看過嗎?那肯定是沒看完,不是睡著了就是沒看下去關了?!@種畏懼的感覺就是這么又被加深的。
一堆影評看得我無語死了,非要把簡單的事情弄復雜嗎?沒看過原作的人為什么會看不懂?這不就是一個面具化的冷戰(zhàn)劇嗎?
理解曼哈頓博士請參考“曼哈頓”計劃,一個美國人造核彈的計劃。在1942年,耗資25億美元的一個開發(fā)計劃,懂得算通貨膨脹的朋友幫忙算算,1942年的25億拿到今天要值多少錢?!
而羅夏,搜一下“羅夏克墨跡測試”就知道了,我覺得創(chuàng)造出羅夏這個人物的人是個天才。羅夏克墨跡測試說白了就是用幾張墨跡圖來測試人的聯(lián)想,來看看這個人是不是正常,這種測試本身其實是不靠譜的,測試者的主觀引導和判斷本來就會影響被測試者。和作品中羅夏一樣,帶著一個面具,用自己的道德標準來判斷一切,說好聽了是道德潔癖,說不好聽不過是道德臆想癥患者罷了。這個人物設計的非常出彩,第二次看影片的時候我果斷因為這個人物的動態(tài)面具多給了一分!
最近看了守望者,耳目一新的超級英雄電影,上網(wǎng)看看關于它的影評,褒貶不一,喜歡的夸得贊不絕口,不喜歡的貶得一無是處,還有一些原著黨和裝逼黨在秀優(yōu)越感(我想以前的我會毫不猶豫加入他們)。也許是這部電影帶給我的思考讓我的心態(tài)起了變化,不談電影本身,就說人們對這作品的反應,就是對電影主題的絕佳呼應。
《守望者》風靡耀眼的科幻片 角色分析——夜梟
轉載請注明網(wǎng)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