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把王朔歸類為批判現實主義的作家
可是,這個故事卻暴露著老男人的小情緒
他可以浪漫,開始讓女大學生愛上了流氓
他可以溫暖,最后流氓還是愛上了女大學生
他可以冷酷,讓純潔的女孩陷入了欺騙與骯臟的交易
他可以天真,這樣的誤入歧途竟然是為了拯救流氓的靈魂
小說虛構著生活
可是看故事的人幻想連連
是不是每個女孩都有與流氓相愛的夢
或者說人都是有自虐的傾向,對愛情抱著無限大的期望,以為能拯救任何人
有人幸運,找到合適的人圓滿的結局
有人倒霉,總是愛情坎坷,甚至無法全身而退
在中國社會物質力量積累和文化占有關系的廣泛變更過程中,在市場經濟不斷制度化以及大規(guī)模展開的“物質主義”和“感性主義”夸張性意識的具體推進下,一種能最充分滿足大眾普遍文化心理的“消費意識形態(tài)”浮現
并迅速進入大眾文化權力。
電影《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即是在這一文化語境和社會環(huán)境下,編導劉奮斗對消費時代的敏銳體驗和思考:當消費已不局限于生活生產資料,如蔓草般鋪向人的精神領地,其間是否有一方堅守的、不可被侵染的情感圣地?當曾經被視為圣物的身體(性)如同生產流水線上拙劣冰冷的產品被廉價買賣,我們僅是丟失愛情的符碼,還是將“愛情”本身也徹底出賣?當物質利益誘惑著人們快節(jié)奏地完成一次次交易,人們是否已經無暇留意是什么在我們手中流通?
影片通過講述一個皮條客王耀和純情少女麗川的糾葛愛情,既赤裸地向觀眾展現了消費時代的冷酷——在這個時代,一個人可以迫令其至愛的人出賣肉體,非但不給予保護,反而強行將其拖入社會生產工廠,任身體流變成一種零件
幾個月前,我和另外一個姑娘都還處在對前夫反復糾結的狀態(tài)中,閑聊時提到了這部片子,那姑娘推薦我看下,具體說什么我忘了,但是重點強調了又愛又恨,越恨越愛,越報復越能刺激對方感情的愛情觀點。
然后今天終于讓我看完了,并且有史以來第一次打了一星,評價是獻給人類偉大的想象力。當然一星的評價包含了個人情緒,至少看在廖凡、莫小奇的激情戲份上,三星還是有的。
雖然劉奮斗的第二部電影打著朔爺的名號,卻明顯師承了金基德的殘酷美學,只是殘酷沒體現在點兒上,離美學也就差了一大截。
當那些叫囂著要“生活的文藝”的年輕人開始改變口號,傾向于“文藝地生活”時,那么現實就離他們更進了一步,所以一切脫離現實的文藝便開始有了一個更貼切的名字:裝逼。而那些甘愿“裝逼的生活”的人,我只能說他是在犯賤。而這正式我給這部電影男女主角的全部評價。
很明顯,王耀是個徹頭徹尾的裝逼犯,而麗川是個不折不扣的犯賤分子。從兩人的相遇就注定了一場神經病似的荒謬組合?,F實中每一段夭折愛情無非都是相遇了,愛上了,在一起了
于我而言,王朔的感覺就像一個傳說,深沉,暴力,溫情且流氓,他是上個世紀的一個符號,跟這個世紀似乎沒有一點關系。(至少我身邊的大多數人都不曾知道王朔的著作,甚至對其人一無所知。)不知我們這一代關注的焦點不同還是他伏在自己的沙堆里斷了氣。
當然原著我是沒看過的,但論電影,《一半海水 一半火焰》通俗中帶著淡淡的文藝,如若不是每個月總有那么兩天淡淡的憂桑,我是提不起多大興趣看的,當然,廖凡的兇臉也是一大莫名的原因,《讓子彈飛》中的感覺是話不多,氣勢足。這部片子也已同樣的風格,只是繃得太緊,不像個人了。
開頭的一段剪輯,呼應結尾,亂且不失方向,大量運用固定鏡頭的大景別沒看過小說搞不懂情節(jié),控制節(jié)奏還是有的。空鏡頭的長度讓人瞌睡,這是文藝片慣用的手法,你可以說這些鏡頭是導演的思考,也可以說是剪輯師為了省事讓你去想吧,發(fā)揮你對原著的理解去補吧,拍不出更還的東西就留白吧。鬼知道他們想說什么
臺詞精簡,這是一應該值得夸耀的,但凡小說改編的電影,幾乎都不能滿足觀眾的感覺,經歷不一樣
雖然這部片子入圍了沒得獎,但也不認為這是部劇情好的片子,如果非要把他當成文藝愛情片,感覺這個文藝有點裝。
所謂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就是男主角是個雙性戀,非說這個是奮不顧身的愛情,只能說一開始麗川愛上王耀就很莫名其妙,而且還是莫名地深愛。王耀塑造的就是完全一個渣男,并且沒有任何閃光點值得去愛,麗川就是滿足他獸欲的工具,再是地痞流氓的愛情也不至于讓自己的女人去被人強奸,而這樣做的原因竟然是因為沒有安全感要推開她,逼他離開自己,然后又舍不得離開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海水遇上火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mmedi.cn/archives/id-27680.html